养生欺诈需要走出协商困局
养生欺诈需要走出协商困局
他们一面口头宣扬机构内有专家、懂治病、效果好,一面又把保健当治疗,在两个概念之间玩模糊,使“非法行医”的帽子戴不到自己头上。
随着亚健康人群大幅增加,一些城市养生馆越开越多。然而,由于生意清淡,一些养生馆常常设下消费骗局坑骗消费者,特别是针对老年群体的骗局屡屡发生。北京岁的郑阿姨便是类似骗局的受害者之一。郑阿姨因患膀胱癌到一家养生馆接受治疗,从2016年春到2017年夏,她给养生馆共交过5次钱,金额达22.5万元。“钱花得真冤枉,我的退休金花得差不多了。”老人无奈地对“养生欺诈”需要走出协商困局(太极养生拳)
养生馆、美容院等非医疗机构,打着治病的幌子来骗钱,这类事件近年来屡见报端。且一旦引发纠纷,通常就会和这起案件一样,只能靠协商来解决。就在不久前,一名岁的大娘被忽悠到当地一家美容院治疗心脏病,花费了3.5万元,这事最终也只是经过相关部门的介入调解,美容院退款1.8万元。
只能靠协商,就很容易让事情的处理进入一个困局。因为协商意味着双方身份平等,机构没有犯什么错,欺诈就无从谈起。其实,这个困局是由这些机构精心设计出来的,他们一面口头宣扬机构内有专家、懂治病、效果好,一面又把保健当治疗,在两个概念之间玩模糊,使“非法行医”的帽子戴不到自己头上。对于昂贵的收费,则营造“你情我愿”的市场假象,让监管不便插手。有了这个困局,患者的正当权益得不到维护,行骗机构得不到及时查处,类似事件才会时有发生。
走出“协商困局”,首先应该着力提升消费者的意识和能力。医疗机构和医生方具备行医资格,非医疗机构里即使可以开展、拔罐、刮痧、美容等项目,也只能作为保健项目存在,不属于治疗,更不能宣扬治疗功效,这一点消费者应谨记在心。此外,看清条款再签协议,不被花言巧语所蒙蔽,在消费过程中注意保存证据等,也可减少上当受骗的机会,便于今后。
走出“协商困局”,更需要执法撑腰。这些机构再狡猾,行骗套路掩盖得再好,但基本事实却无法抹灭。比如宣扬可以治病、价格欺诈等,都涉嫌违反相关法律,都是客观事实,假如监管部门平时就注重收集证据,而不是等到有人受骗才去被动协商,就能掌握整治这类乱象的主动权,更好地维护老年人和其他消费者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