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回眸k22新闻的十位艺术人物挑战追问与坚守
年终回眸k22新闻的十位艺术人物挑战追问与坚守
2021年的艺术文化界由NFT开场,由元宇宙收官。喧腾随岁末渐渐散开,浮出的或许仍是旧问题-k22艺术是什么?
k23新闻艺术评论部回顾这一年令人印象尤深的艺术人物,挑战、追问与坚守是他们真正的动人之处:已故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和妻子让娜的遗愿“包裹凯旋门”今年终于实现,这件作品连同他们终身奉行的创作态度震撼了世人;劳伦斯·德·卡尔成为卢浮宫首位女馆长,标志着法国博物馆界全面开启女性领导者时代;冬季养生粥的做法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南关养生馆国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不断回到艺术大连养生会馆从而丰富自我、回馈公众。
去年,岁的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弗拉基米罗夫·贾瓦契夫在纽约家中辞世,他的遗愿“被包裹的凯旋门”在2021年实现了。
这是一个长达近年的梦想。19年,克里斯托和妻子让娜-克劳德就制定了包裹巴黎地标凯旋门的计划。他们设想,凯旋门拱门将被包裹在2.5万平方米的可循环利用聚丙烯织物中,并由3000米长的可循环利用红绳加以固定,整个整个项目的安装耗费约1400万欧元。
克里斯托19年生于保加利亚,19年流亡东欧。两年后,他在巴黎与法国女子让娜-克劳德相遇,后来两人成为生活和艺术上的伴侣,直到2009年妻子去世。19年开始他们定居纽约,搭档成为“包裹艺术家”。他们用匪夷所思的方式包裹峡谷、海岸、德国国会大厦、桥梁和岛屿,让自然界和公共建筑呈现出熟悉又陌生的壮阔景象。其中最的项目是19年包裹德国柏林国会大厦,当年是二战结束周年,整个被包裹成为通体闪烁着银色光芒的大地雕塑。
19年,克里斯托和让娜-克劳德的《年终回眸|k23新闻的十位艺术人物:挑战、追问与坚守》,他们用铝纤维覆盖了柏林的德国国会大厦。
从9月18日到10月3日,凯旋门仅被包裹了14天,却吸引了0余万名游客,也震撼了全世界。在作品的筹备与展示期间,凯旋门无名烈士墓前的“永恒火焰”持续燃烧,如同这对艺术家搭档内心的艺术火焰。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不获取任何公共资金。项目资金全部来自出售艺术家的研究筹备资料、绘画、拼贴画、比例模型,以及上世纪年代到年代的作品及其他公共项目的原版版画。
任何克里斯托项目的特殊挑战在于,它始终是k22次; 以前从来没有做过,以后也不会再做了。这对夫妇离世后项目得以实现,是因为他们生前留下了每一个视觉和艺术上的细节。
今年秋季,卢浮宫迎来成立228年来的首位女性馆长劳伦斯·德·卡尔。此前,她担任巴黎奥赛博物馆和橘园美术馆。德·卡尔的上任是法国博物馆界迄今为止对女性最重大的一项任命。根据法国文化部数据,大约%的法国博物馆由女性领导,而在2019年时这一数据只有27%。今年3月,巴黎罗丹博物馆馆长凯瑟琳·舍维约被任命为世界上的建筑博物馆巴黎建筑博物馆。2014年开始,塔季扬娜·法兰克担任爱丽舍摄影博物馆馆长;苏菲·马卡列乌则担任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19年,德·卡尔开始在奥赛博物馆担任策展人,2017年,她成为奥赛博物馆馆长,并在2019年举办了一场广受赞誉的关于十九世纪西方绘画中黑人女性题材的展览。德·卡尔以支持归还二战期间被纳粹掠夺的文物、举办呼应当代议题的展览、创建吸引年轻观众的项目而出名。
在德·卡尔看来,卢浮宫需要重新思考何为“普世的博物馆”,“这是我们贴在卢浮宫上的标签,但是这是错误的,因为卢浮宫并非如此。”德·卡尔说道,“卢浮宫可以非常当代,在向当今世界开放的同时向我们诉说过去……我们需要时间和视野,我们正在摆脱一场危机,我们生活在兴奋而复杂的年代。”德·卡尔认为,卢浮宫有很多可以告诉年轻人的东西,而这一群体将成为她上任后所思考的事务的核心。
2021年,卢浮宫全鼠年养生历上线万件藏品的数据库也同步年终回眸|k23新闻的十位艺术人物:挑战、追问与坚守站上不仅可以直接输入关键词查找藏品信息,还可以浏览7个艺术门类和6个主题藏品。
今年,卢浮宫举办了“肉体与灵魂 -k22 从多纳泰罗到米开朗基罗”、“巴黎-雅典:现代希腊的诞生(修性养生.)”、“舞台之上:爱德蒙·德·罗斯柴尔德服装设计收藏”等特展。近期的“来自远方:旅行的材料与物品”特展呈现了大航海时代以前欧洲与其他大陆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19年,大卫·霍克尼生于明海养生汤国布拉德福德,先后就读布拉德福德艺术学院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19年,岁的霍克尼在伦敦白教堂美术馆举办了首次个人展览,此后年间他接连创作了一系列闻名的作品。2018年其油画《古汉养生丸》以万美元(一款养生茶)的高价拍出,成为当年在世最贵的艺术家。
大卫·霍克尼去年2月底在百年程氏养生经全集国国家肖像馆(瑜式养生)举行以“大卫·霍克尼,绘画源自生活”为名的回顾展,这是近20年来k21以霍克尼的肖像绘画为主题的大型展览,但因为展览在开幕不久后关闭。3月下年终回眸|k23新闻的十位艺术人物:挑战、追问与坚守络上一张霍克尼iPad绘画唤起了肆虐下人们的信心,画中一株田野间盛放的水仙提示着“记住,它们不能取消春天”。艺术家画下春天抵达诺曼底,以绘画给世人面对、重新开始的勇气。
今年2月,展览“霍克尼与梵高:自然的欢愉”在美国休斯顿美术馆举办,呈现近幅霍克尼的作品以及10幅梵高的绘画,让人看到两位艺术家如何通过明亮而丰富的色彩来表达他们对于自然和世界的观察与爱。展览还展现出梵高对于霍克尼的艺术影响。
艺术家往往是艺术(史)的继承者、提问者、变革者。今年,医药养生保健报国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的新书《九十九度养生》中文版面世,这本是葛姆雷与养生馆赚钱国《年终回眸|k23新闻的十位艺术人物:挑战、追问与坚守》杂志艺术评论家、艺术史学者马丁·盖福德的谈话录,两位从“雕塑是什么”出发,回顾了史前至今的造型艺术发展史。两人回归作品与创造者,摒弃以文献和博物馆展品来审视艺术史的方式,揭示材料在塑造世界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被赋予的人性意义,是一部涵盖丰富的图文力作。
《养生门店》 j4b长夏养生汤(安东尼·葛姆雷 / j4b英(马丁·盖福德 王珂/译理想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8
葛姆雷说:“在这个由物构成的世界里,雕塑是奇怪的存在。而且我认为,随着历史的发展,雕塑变得越来越奇怪。但是有那么一些主题,跨越了地域、文化和语境,将历时千万年的雕塑创作联系在一起。所以,‘雕塑是什么’这个问题和另一个更大的问题密不可分,那就是:‘人类是什么?’”葛姆雷希望通过审视雕塑,进而认识到创造活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的根本性作用。
安东尼·葛姆雷出生于19年,19年凭借作品《年终回眸|k23新闻的十位艺术人物:挑战、追问与坚守》而成名,作品位于英格兰东北部的一段高速公路之上。葛姆雷的雕塑以铸铁为主,常常以他自己的身体为模型,他的作品也因此备受争议。在诸多艺术家以观念和抽象作为语言的时代里,执着于人物的葛姆雷显得有点过时。
今年3月葛姆雷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艺术最终不属于创作者或所有者,而是属于公众,即艺术所处的“集体”领域的理念。 他坚信公众不需要知道任何东西,即可体验他的作品。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与同时代大多数艺术家相比受众更大。艺术作品的意义来自每个人的理解,来自如何看待并与世界分享。
今年3月,数字艺术创作者比普的纯数字作品《养生酒主题》以4.5亿元的拍卖成交额引起,由此NFT艺术开始进入大众视野,NFT指“非同质化代币”,是一种新的数字艺术模式,多为用算法创建的像素艺术,如gif、k21剪辑等。
今年以来,养生煲食谱也推出了自己的NFT产品,数字艺术品却是NFT落地最快的应用场景之一,纽约市还开出了世界上k22个实体NFT画廊。
传统艺术品的流转涉及画廊、拍卖行、美术馆,以及经纪人等环节的参与,艺术品收藏是做时间的朋友。但是加密艺术领域的创作者身份、内容样式、呈现方式完全是年终回眸|k23新闻的十位艺术人物:挑战、追问与坚守生态的逻辑,它的效率更高,金融属性更强。
不久前,“元宇宙概念”的提出,让市场再度讨论NFT的前景,一些人认为,NFT将成为实现虚拟物品数字资产化和流通交易的重要工具。但反对声音认为,NFT与元宇宙的突然走红,背后很可能是一些媒体与币圈精心设计的炒作。据报道,此前在佳士得拿下“天价”NFT画作的竞拍者,正是某NFT基金的创始人。国莱颐养生殿曾发出警示,称NFT存在炒作、洗钱等风险,警惕“击鼓传花”骗局。
作为一种新的数字艺术模式,NFT为创意者带来获得适当的报酬的途径。但热议并繁荣一年的NFT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评论员杰森·法拉戈(医药养生保健报)说:“几十年来,艺术品价格一直是投机性的。而NFT市场上出现的,令人难以置信的高价只不过是现实在数字世界的延续。”年已八旬的中国台湾知名艺术评论家何怀硕也曾撰文追溯西方艺术从现代、后现代到当代的变化,并认为这是美式艺术“鼓励丢弃、蔑视传统,以否定为创造”的延续,他由此认为,人们应该从头思考:“艺术到当下到底何为?我们认为的艺术应该是什么?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与人心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2021年8月22日,古书画鉴定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钟银兰因病辞世,享年岁。上博收藏的宋代王诜《年终回眸|k23新闻的十位艺术人物:挑战、追问与坚守》、宋代赵构《养生壶小的》等名迹均经其鉴定而成为上博“镇馆之宝”之一。她与上海很多收藏界大家也一直联系,不少收藏家的捐赠作品都是经她鉴定而入藏上博,如钱镜塘、孙煜峰等收藏家的收藏书画,为上海博物馆的馆藏作出了巨大贡献。
钟银兰先生对书画鉴定和人品正如知名画家了庐先生为其所书题的“二目神奇,一生清白”,是当之无愧的。
钟银兰生于19年,19年上海博物馆成立时她通过招考进入上博从事文物工作,通过跟随名家学习与自己钻研,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成员。她对字画的鉴定先从整体看作品的气息,再从局部看画家的笔性,以定真伪;如发现不确定的疑问,再看题款、印章、材料等作为参考;最后再从史料进行核实。这种以直观为主的鉴定方式,有区别于其他依赖史料的鉴定方法。她为上博征集入藏了不少国宝级的文物。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说,“钟银兰与单国霖先生都是上博古代书画鉴定承先启后的专家,而且培养了青年鉴定学者,她的书画鉴定眼力好,而且人品高,她有着一种上博人的高风亮节,不参与商业性的书画鉴定,丝毫不为外界利欲所触动,表现出了一个文物工作者应有的良心与正直。所以她在海内外的收藏家中享有崇高的声誉,上海博物馆鉴定的名声就是与她这样的学者有关,而且,这样的高风亮节一直在传承。”
在钟银兰的眼中,元四家特别是黄公望、明代董其昌是关键人物,因为他们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大家,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参透黄公望就能上承赵孟頫,下启明清;掌握董其昌,就能上承元画、明四家,下通“四王吴恽”、四僧,乃至晚清近代。关键画家是“源”,其他是“流”;抓住了“源”,即抓住了“流”。因此,选择画家,如同选择师傅,取法乎上,一通百通。看画主要看“笔性”。
作为20世纪油画中国学派的重要开创者,几十年来靳尚谊潜心研究欧洲古典学院派的油画艺术,靳尚谊把西方的油画形式和中国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创作了大量艺术佳品。他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探索培养和影响了一代中国油画家的成长。与此同时,靳尚谊还是一位艺术教育家,在他从教期间完善了造型学科和美术史专业,并在全国率先拓展和开设了设计和建筑专业,为建构中国美术教育新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前靳尚谊在接受访谈时表示,在他自己家里“不挂油画,挂国画”,并解释说“国画更有意思”。同时,靳尚谊认为:“油画是一个写实的画种;但国画不是,它是写意的画种,表现性的,那个更有意思。”这也引发对中国艺术教育的讨论。
靳尚谊 《年终回眸|k23新闻的十位艺术人物:挑战、追问与坚守》 cm×cm 布面油彩 19 中国美术馆藏
关于中国油画创作,靳尚谊认为,要画好一张画,必须确定好主题思想,组织好构图,让观众一眼就清楚画面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思想。然后引导观众,k22眼先看到什么,第二眼再看到什么,之后看到画面的全貌。创作是讲究程序的,我们以前的创作教学在程序上要求很严格:先画草图;然后逐渐发展成素描的定稿,定稿中要有人物的具体安排,严谨的光线处理;在这个素描稿基础上,再画色彩稿,确定画面的色调;并且针对画面中的每个人物进行写生,细节都要很具体;最后才放大到画布上。
靳尚谊2018年接受k23新闻专访时曾对当下的艺术教育和学生提出建言,他尤其认为,“学艺术是很残酷的,当代艺术、观念艺术是另外一个品种,跟油画没什么关系。现在有一些人就把这个作为油画发展的方向,为了创新,于是搞装置。当代的观念艺术对学生影响很大,但是创新和个性的概念是有差别,但差别是平等的,不同风格也是平等的,我们要研究的是作品的好坏问题,而不是差别问题。艺术家应该老老实实做做学问,不要急于求成。”
第回“正仓院展”于10月30日在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展出,共展出件宝物,其中8件为首展。
今年7月,扬之水新书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奈良博物馆观展散记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扬之水说,于她而言,正仓院是一个想了很久的题目,很早就计划写一本与傅芸子《艾和艾灸养生馆》有所不同的书。因自2012年起至2019年,她与几位朋友年年秋天往正仓院看展(养生花粥)。“正仓院乃宝山一座,既无缘遍观,则不过著眼于‘可意’者,于‘他人见不到处’得其一二,也算是小小的心得。”
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奈良博物馆观展散记扬之水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1.7
近年来,扬之水的著作频频出版,包括e4b年终回眸|k23新闻的十位艺术人物:挑战、追问与坚守e5be4b玫瑰养生会所e5be4b年终回眸|澎湃新闻的十位艺术人物:挑战、追问与坚守e5b等,书中不时有与古人会心之妙。
扬之水,本名赵永晖,曾用名宋远、赵丽雅,浙江诸暨人,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从事名物研究。曾任e4b养生功养肾e5b杂志编辑十年。
扬之水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她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至多初中毕业,务过农、开过卡车、蹬过三轮、卖过西瓜,却以柔弱之躯,凭着惊人的勤奋和卓越的学术成就,成为研究名物的大家。她说,e4b年终回眸|澎湃新闻关注的十位艺术人物:挑战、追问与坚守e5b、e4b一款养生茶e5b以及e4b年终回眸|澎湃新闻关注的十位艺术人物:挑战、追问与坚守e5b对她的自学生涯影响至深至远。
当今时代的阅读,已经跨入读图乃至短k21时代。扬之水认为,这恰使问学之途又多了一束光照。以往全凭在文献中反复摸索其形的古代器物,竟在光照下现身,并且在“公共考古”的气氛下,不再局限于书斋,而是一步步走向大众。“读图时代”的人,真的很幸福。但是还应该说,“读图”是向“读图”者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看图说话”,“看”起来不难,“看”懂却很不容易。真正读懂图像,必须要有对图像时代的思想观念、社会风俗、典章制度等的比较深入的了解,所有这些,无不与对文献的理解和把握密切相关。此外不可少的是“读图”经验的积累,就是前边说的多动手多动脚,图像的海量积累,这样才能从“当下”读出它的前世今生。
当代艺术家梁绍基久居浙江天台山,用不同于克里斯托的另一种包裹艺术表达生命感知。
梁绍基于其工作室创作大型装置《巨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2020。艺术家供图。
今年9月至明年2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当代艺术家梁绍基个展“蚕我我蚕”,以沉浸式装置、影像、摄影及声音等作品,呈现梁绍基过往三十余年与“蚕”紧密缠绕的创作实践,梳理了他与“蚕”共谋而成的“自然系列”作品,并呈现与生物学等领域发生跨学科关联的新作品。
梁绍基19年生于上海,籍贯广东中山。19至19年研修于浙江美术学院(冬病夏治的养生谚语)万曼壁挂工作室,19年代末开始进行养蚕艺术实验。
19年,梁绍基开始以“蚕丝”这种具有生命感的活体纤维进行探索,并开启“自然系列”的创作。通过亲自养蚕,梁绍基深谙蚕性,将蚕置于木、竹、金属等不同的材料与物件之上。在梁绍基所建立的艺术语言中,蚕意味着生命和时间,也是不同文化的交点。
《床自然系列 No.10》,19,烧焦铜丝、丝、蚕茧,0x200x10cm,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藏。艺术家与香格纳画廊供图。
19年,梁绍基在“蚕房”中感受到人与蚕,这两种生命体的巨大相似性。他说:“生命的挣扎与焦灼令我联想起充满变化的九十年代里,人们割裂、冲撞的心理状态以及触电般的生存境遇。于是我找来一些废旧的发电机,将烧焦的铜丝取出来制作成小床的结构,并试着让蚕在上面吐丝、结茧、化蛾。”这个系列的创作一点点累积,延续到19年,作品被选中参展第届威尼斯双年展。
策展人、艺术评论家侯瀚如认为,梁绍基的作品让人们“在一个绝对当代的生态,亦即这个’的’脆弱和危险的处境中,一起去想象和试探某种我们可以赖以自救的‘诗意’出路。”
苏伯民,19年12月出生,甘肃白银人,理学博士,中国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19年5月,任职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履新后的苏伯民表示,敦煌研究院将加大文物科技保护力度,压实文物安全主体责任,不断加强和完善“敦煌学”学术研究,积极构建敦煌石窟文化弘扬新体系,加快推进5G、云计礼泉养生泉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应用,加快实现“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的目标。
苏伯民于19、19和2003年分别获得兰州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年,28岁的苏伯民离开在兰州的原工作单位来到敦煌研究院并工作至今。
苏伯民今年3月在两会上对澎湃新闻表示,“年来,几代莫高窟人发扬坚守大漠,敢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不断努力,应用各种科学技术,使石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也逐步恢复了昔日的光辉。我们一直聚焦古代壁画、古遗址,壁画等问题,积极申请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甘肃省已经批准敦煌建立敦煌研究保护中心的科技平台,以此为基础,又在申请设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希望国家在’十四五’科技规划中将文物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予充分保障和支持。”